石油化工原料产品品种多、范围广,使用量大,涉及到国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然而,这些产品往往伴随着易燃、易爆、有毒的特性,且性质不稳定,这就给库存提出较高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石油化工储运场所的事故中有65%为静电引起,因此石油化工储运场所的防静电接地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静电接地防止静电放电
静电本身电量虽然不大,但因其电压很高而容易放电,静电放电的火花会引起燃烧或爆炸,造成人身和财产的损失。油罐是油库最重要的储油设备,从油罐入手,破除静电放电威胁则是重中之重。石油化工企业的防静电设计,应由工艺、配管、设备、储运、通风、电气等专业相互配合,综合考虑,防止静电危害措施有:工艺控制法、静电屏蔽法、静电泄漏法及静电消除法。油罐的静电接地是静电漏法中的一种,是预防静电危害最基础、最根本、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按国家标准,在油罐置放点,金属储油罐外壁与地面要有可靠连通;油罐内壁与外壁也要连通,且连通电阻要趋于零。同时,也必须使金属储油罐内壁与内存的储物保持良好的电气导通,如采用甲、乙、丙A类油品的金属油罐应采取防静电措施,内涂层涂料体积电阻率应小于108Ω·m,而没有内壁防静电涂层的面积电阻率应小于109Ω。
定时检测预防测量失真
一般情况下,通过测量外壁与地面的电阻值,就可准确判断油罐的电阻率。但有相当大部分油罐储存物是单体,如苯乙烯,单体具有和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特性。一旦石化产品储存条件不达标,形成单体聚拢的条件,单体就会慢慢自聚沉积在油罐内壁,形成一层致密的高分子聚合物。聚合物就象一层“膜”镀在储油罐内壁上,使原本良好导电的金属储油罐变成绝缘储油罐,易导致油罐实际面积电阻率大于109Ω这一最高标准,而外壁电阻率依然维持在较低值。
传统静电接地测量方法主要测量油罐外壁与接地体的电阻值,然而,聚合物阻断了内外壁的导电通路,外壁电阻率会低于内壁,这样静电接地测量结果就会失真。结果失真会进而错失采用控制静电危害措施的有效时机。石油化工企业,单体储油罐储量小则数十吨,多则上千吨,一旦进料时入罐的单体流动磨擦产生高压电位,高压静电就易打火引起火灾和爆炸。而且,由于静电接地测量结果失真,电阻率过高这一原因易被最先排除,进而加大事故原因追查难度。而要避免测量失真情况发生,则需转变传统测量方式,从内壁起测,测量内壁与地面的电阻值。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日常保养来减少油罐内壁单体沉积。首先,可以在单体储罐上部插入导静电的导管,储罐大的导管可分节,节与节用螺纹连接,放入定位卡槽内,并定期清洁导管。其次,定期检视内壁,统计出附着沉淀物厚度与大小,从而确定保养周期,进行定期清除。此外,要采取措施防止单体自聚,这就需要改善储存条件,控制好储存温度和周期,如苯乙烯18℃保存3个月,24℃保存5周,30℃保存2周,35℃保存3天。当然,也需定时检查油罐及罐室的金属构件及呼吸阀、量油孔、放空管、安全阀等金属附件的电气连接及接地状况,测试其电气连接。
以苯乙烯为例,苯乙烯生产过程中,厂家都会按比例加入稳定剂和阻聚剂,稳定剂和阻聚剂可有效应对苯乙烯运输途中、储藏中的自聚。但稳定剂和阻聚剂的效用是有时效的,会随着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升高、混入杂质等原因而失效。因此,苯乙烯在储存中,要注意储存的温度,并做好定期检测,从内壁起测,定期对储罐内壁进行清理,同时,不能使其储存期限超过最佳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