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
危化品中文名称 | 一氧化碳 |
危化品英文名称 | Carbon monoxide;分子式:CO;分子量:28.01 |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
危险性类别 | 第2.1类 易燃气体 |
侵入途径 | 吸入 |
健康危害 |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意识模糊,可有昏迷;重度患者昏迷不醒、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加、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深度中毒可致死。慢性影响: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 | ? |
眼睛接触 | ? |
吸???入 |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就医。 |
食???入 | ? |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 |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
燃烧性 | 易燃 |
自燃温度 | 610 |
建规火险分级 | 乙 |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
应急处理: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切断气源,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
最高容许浓度 | 中国MAC:30mg/m3 苏联MAC:20mg/m3 美国TWA:OSHA 50ppm,57mg/m3;ACGIH 50ppm,57mg/m3 美国STEL:ACGIH 400ppm,458mg/m3 |
工程控制 |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 |
呼吸系统防护 |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
眼睛防护 |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
身体防护 | 穿工作服。 |
手防护 |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
外观与性状 | 无色无臭气体。 |
熔点(℃): | -199.1 |
相对密度(水=1) | 0.79 | 沸点(℃) | -191.4 |
相对密度(空气=1) | 0.97 | 饱和蒸气压(kPa): | 无资料 |
燃烧热(Kj/mol): | ? | 临界温度(℃) | -140.2 |
临界压力(MPa) | 3.50 |
闪点(℃) | <-50 |
爆炸下限[%(V/V)]: | 12.5 | 爆炸上限[%(V/V)]: | 74.2 |
溶解性 |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
主要用途 | 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及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
稳定性 | 稳定 |
聚合危害 | 不能出现 |
避免接触的条件 | ? |
禁配物 | 强氧化剂、碱类。 |
分解产物 | ? |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
急性毒性 | LD50: LC50:1807 ppm 4小时(大鼠吸入) |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
第十三部分? 废 弃 处 置 |
第十四部分? 运 输 信 息 |
危险物质编号 | 21005 | UN编号 | ? |
包装标志 | 5 | 包装类别: | ? |
运输注意事项 | 易燃有毒的压缩气体。储存于明凉、通风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混运。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
第十五部分? 法 规 信 息 |
第十六部分? 其 它 信 息 |
其他信息 |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