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无小事!核安全的话题多少年来未曾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化,从核武器的控制削减到核电站的稳定运行,都离不开“安全”二字。就我厂而言,做好安全工作,保证机组稳定运行,才能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电力资源输出。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历历在目,今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 致使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它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伤痛和损失,同时更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教训经验和警醒。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由一系列违章作业导致的,这就促使人们在对事故的分析中,把事故的发生和人们对安全的认识与所持的态度联系起来,即把安全和文化联系起来,安全文化一词也由此诞生。INSAG在1991年出版的INSAG-4《安全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安全文化一词已经深深扎进了我公司领导和员工的心中,作为一名09年参加工作的新员工对此体会也颇为深刻:刚进厂公司就安排新职工进行入厂安全教育培训,开设了辐射防护、核安全文化等相当切实的课程,保证新职工能较快地了解和适应厂里安全方面的制度和规定。记得结业典礼上,公司副总经理马明泽在讲话时一直围绕着核安全文化这一公司核心文化对我们进行教导,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到“安全是核电站的生命”对公司的深刻意义。
笔者认为,要让安全文化深入人心,不仅需要提高个人安全意识,制度上也要不断完善,做到未雨绸缪,不要等到事故发生才发现制度或工作流程上的隐患。
从个人岗位上讲,我从事的是培训方面的工作,虽不用头戴安全帽奔跑于生产一线,但我的工作还是与安全息息相关的。由于培训本身就是提高员工技术、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作业安全系数的一种手段,因此,保证培训能高质量地完成也应成为安全领域的一部分。从培训计划的制订和管理就能看出些端倪。
公司各部门提出培训需求→分析、设立培训目标→编写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培训记录归口。正是通过制度上的约束、规定,保证了培训的顺利完成。具体地说:首先,各部门提出培训需求。公司在各个部门设立专门负责本部门培训的培训工程师,负责收集各部门的培训需求并反馈给培训部,这样做比培训部直接收到各部门的反馈来的有效并且易于管理。其二,分析、设立培训目标。如果跳过这一步,直接去编写培训计划,从操作上来说,没有问题。但从管理上来说就有很大的困难,一个没有明确目的甚至说没有达到安全要求的培训目标必然产生不了好的培训效果,同时也会作为一种潜在的安全隐患存在。因此,第二步断不可少,而审核培训目标的合理、有效性就成了一个关乎“安全”的重要把关点。如何做好这一点,笔者认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其三,编写培训计划。有了正确的培训目标,就可以开始编写培训计划了。使用统一的培训计划编制平台是非常科学有效的,即提高工作效率,又便于查询和集中控制、管理。
其四,实施培训。这部分完成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最后的培训效果,现在通过以下一些手段提高培训的质量:①使用合格的教员②指派班主任专门负责管理培训班③采用学员、管理人员填写培训反馈表的方式收集每次培训的反馈信息,据此对培训的实施部分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以上几项措施有一定的约束力,促使学员和教员认真地完成培训任务。
最后,培训记录归口。每次培训完,都要求有考核方式(或是总结、或是考试),学员的考核结果将作为培训记录计入档案。设置一个严格、合理的考核标准作为完成培训的最后一个把关口显得格外重要,考核的标准应能达到设立培训目标。
以上几点都是平时在工作中慢慢总结发现和积累下来的,安全不仅是句口号,更应无时无刻在工作方式、工作态度中得到体现,当每个人真正把安全两字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了,我们的企业也就能更好更健康稳定地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