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事故、灾害、突发重大事件多发和危害增大成为一种客观趋势。2002年我国发生各类事故107.5万起,死亡13.93万人,大部分发生在城镇[1]。一些事故在国际上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吉化公司发生毒气泄漏,造成70人受伤,数万人疏散以及松花江的污染。
如何应对这些天灾人祸,能否尽可能的预防这些灾害的发生?能否最大限度的减少这些灾难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灾害发生的情况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和最科学的评估?能否做出最迅速最及时的应急反应决策?能否将有限的可以用于救灾的人力物力做出最合理的安排?能否尽快的开展恢复重建工作?这些都需要一个计算机系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为应急管理者解决这些问题。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辅助决策支持技术,使应急管理部门能够运用现代化手段,掌握重大危险源信息变化情况,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其代表政府综合管理安全工作的职能。同时,系统使应急指挥决策化、科学化、智能化。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为目标,是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建成信息化、数字化的“应急管理”平台,使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工作准确、快捷和高效。
总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①可以有效集成各个方面的应急资源信息,在应急时可以迅速找到相关的各种应急资源,并进行定位。
②可以实现对各种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在应急时可以根据这些数据采取有效的措施。
③可以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指挥能力。
④可以提高规划能力。
⑤计算相应的事故所造成的事故后果,在事故应急时,可以提高应急响应的准确性。
⑥在事故后果模拟的基础上,系统可以提供相应的应急指挥调度辅助决策供应急指挥者参考,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
⑦为应急恢复提供规划和管理工具。
发达国家在公共安全科技的各个方面及层次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公共安全科技达到较高水平,为预防和减少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灾害和突发事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国际上一般由国务院层级的危机管理委员会牵头,整合中央政府各个危机管理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为统一的国家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突破“数据孤岛”的弊病。系统在国家层级上统一指挥和协调具有危机管理职能的部门执行任务和开展日常管理。
“9.11”事件以来,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建立“国家应急反应系统”给予高度重视,尤其重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在国土安全部专设一位主管科技的副部长,负责从预防、准备、响应到恢复等应急全过程的技术开发。美国很多城市都建设了公共安全地理信息系统,美国应急联邦管理局(FEMA)制定了“E-FEMA”战略,利用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框架下构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以此提高政府部门的应急能力和效率[2]。FEMA在1998年提出了信息技术基础架构1.0版,于2001年修订为2.0版本,并着手开发国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NEMIS:NationalEmergenc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美国建立了多种基于GIS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如RIMS、FEMIS、HAZUS、WebEOC、Blue292、CRISIS?、EM2000、EOCSystem、E-Team、IncidentMasterandInfoBook、LEADERS、OpsCenter、RAMSAFE、RESPONSE等。
德国研究和技术部组织开发了基于检测的有毒物质泄漏评估系统(SMART)供消防队现场使用。该系统包括指挥车辆、个人计算机、相关软件、输入和输出设备、气象天线和带有吸收管的三个使用非常简单的测量设备。日本政府为了把各种行政机构的防灾信息系统有机地整合,制定了行政内部信息共享的综合性推进战略,在2003年的中央防灾会议上确定了“防灾信息系统完善的基本方针”,作为今后完善防灾信息体制的基础[5]。英国开发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RISKAT系统。
国内很多专家对应急信息系统的组成和架构进行了分析,对于应急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台湾政府也将开发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以后应急救援的主要内容之一。南宁市是我国首先开始应急救援信息资源整合的试点城市之一,在“十五”期间,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了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得到了较好的反应,但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