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可以说,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也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方面。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的预测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正使当今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未来我国自然灾害风险将不断增加。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社会财富不断集聚,经济密度日益加大,脆弱性和灾害损失量显著增加,这些特点和趋势表明,未来我国救灾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日益深化,国家对救灾工作的投入力度也随之不断提高。2005年以来,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和《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草案)》已处于论证阶段,我国灾害救助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将得到不断完善。2007年8月,国务院第188次常务会议对全国抗灾救灾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根据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大幅提高了国家灾害救助标准,并增加了新的救助项目:(1)提高倒房重建补助标准,将因灾倒房的中央补助标准由600元/间提高到1500元/间,地震严重损坏房屋中央财政按200元/间给予补助;(2)提高受灾群众冬春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由每人126元调整为150元;(3)增加旱灾救助项目,对因旱灾造成生活困难、需要政府救济的群众给予适当补助。国家灾害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灾区困难群众更深刻地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我国灾害救助工作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党的十七大将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们需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加强政策理论研究,完善国家灾害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灾害救助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使受灾群众的生活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一、提高救灾物资储备与应急装备保障水平
目前,我国救灾物资储备品种较为单一,现有的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中储备的主要是救灾帐篷;地方储备的救灾物资也仅限于帐篷、棉衣、棉被和少量的救生装备。如洪涝灾害期间紧急转移受困群众,需要配备冲锋舟和救生衣,而这些救生装备在基层数量极为有限,应急期灾区往往需要从外地或部队调运,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时效性;受灾群众家中衣物被洪水冲走或浸泡后,急需棉衣棉被等过冬物资;灾区冬季使用棉帐篷没有配套的取暖设备,受灾群众主要通过因陋就简方式解决取暖问题,存在火灾和煤气中毒等安全隐患;帐篷安置区常常缺乏电力供应,不能满足受灾群众做饭和照明的需求,安置区急需配备小型发电机和应急灯;洪涝、地震灾害常常造成水源污染或供水设施损毁,灾区用矿泉水解决临时饮水问题,不仅成本高且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急需配备一些净水设备。
此外,我国基层应急通讯装备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灾害救助应急指挥能力的整体提高。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乡镇还没有配备救灾专用电脑,灾害发生后,贫困地区的乡镇民政助理员甚至需要去网吧制作灾情报表和台帐。基层办公设备简陋和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整体救灾工作效率的提高。而应急通讯装备的极端缺乏更直接导致了救灾指挥不畅。例如,2007年8月初,河南省卢氏县遭受历史罕见特大山洪袭击,全县交通和通讯设施严重损毁,通讯联络完全中断,灾情无法统计上报。县政府紧急下派19个工作组分赴各乡镇了解情况。卢氏县为高山丘陵地貌,由于道路损毁,工作组需要翻山越岭步行近100公里抵达受灾乡镇。因缺乏应急通讯装备,救灾指挥部在长达三天时间里无法与其中3个工作组建立通讯联系,不但无法了解灾情,而且担心突发灾害危及工作组成员自身安全,严重影响了救灾决策的制定。
鉴于当前我国救灾物资品种单一、应急装备落后的现状,中央和地方应在充分考虑灾害发展趋势前提下,结合地域特点和受灾群众的实际需求,有计划、分批次地增加救灾物资储备品种(例如冲锋舟、救生衣、棉衣棉被、取暖设备、小型发电机、应急灯、净水设备等),并购置必要的应急通讯装备:例如北斗定位导航系统、海事卫星电话、应急通讯车等),依托《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列出的“国家四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建设工程”项目,全面提升我国灾害救助保障能力和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