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筑防火安全工作的必要性
地下建筑是指建筑物整个主体在地下,用于生产、贮存、停放车辆、布置商业网点等,并由地下道连接起来的地下群体。地下建筑主要以地下的洞室和隧道作为主体工程,除了通向地面的出入口外,其余部分均在地面以下。
地下建筑的类型有:附建和单建的地下建筑,是主要依附于地面上的高层建筑或多层的建筑;通过地下道或地下街连接起来的地下建筑群体。如:地下商场、医院、旅馆、餐厅、展览厅、电影院、游艺场、舞厅、停车库、图书资料室、档案库等。
地下建筑还有地下隧道,地下隧道主要用作交通运输,它有地下铁道和地下公路隧道之分;根据隧道是建造在陆地还是在水下,又可分为陆地隧道和水下隧道。
地下建筑因其空间有限,通道狭窄,一旦发生火灾,空气对流差,温度大,烟雾大,烟雾容易很快弥漫整个空间,使人员、物资难以及时疏散。火灾扑救也较其他建筑困难得多。故地下建筑起火后,造成的损失要比地上同样建筑火灾损失大得多。为了防止和减少地下建筑的火灾危害,应采取各种办法和措施做好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
为了搞好地下建筑的消防工作,《消防法》第10条、第11条和第12条等对建筑工程、建筑装修的消防安全做明确的规定,对如宾馆、饭店、商场等使用地下建筑的业主或单位提出了开业申报等明确的要求。
公安部的《消防改革与发展纲要》特别指出:地下工程的消防安全,主要靠完善防火设计和自身消防设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有关单位对地下工程的建设和经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消防法规,保证消防资金投入,配备性能可靠的消防器材设施,及时消除火险隐患,确保安全。多用户的地下建筑,其公用消防设施的维修管理和电器安装等,统一由该建筑的业主负责。
二、地下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
(一)烟雾浓度大,不易扩散
地上建筑一般都有门窗,着火时可借助门窗通风、排烟和排热。而地下建筑则不同,空间狭小、出口少。它没有直接对外的出口、门窗,由于出口少,密闭性好,通风条件差,一旦发生火灾,可燃物产生大量的烟雾,将从起火部位以每秒1米的速度向四处对外扩散,直到充满整个空间,呈现聚积不散的状态,能见距离在2—5米之间。地下建筑物的倾斜、垂直式梯道,使烟气对流速度更快,达每秒1—3米。随着烟层迅速增厚,向出入口方向翻涌,形成上部排烟、下部进气的中性带。
燃烧热量在狭窄洞室空间聚积起来,火场温度急剧上升,以致引燃周围低燃点的堆放物质。有些人防工程用有毒物质做装饰面板,燃烧时所散发出来的有毒烟气,更是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因素,浓烟积聚不散,能见度下降,大量浓烟聚积在有限空间内,不易及时排除地面
(二)安全疏散困难
1.浓烟使能见距离缩短
由于地下建筑出口少,人和烟共用一个出口、一个通道,当浓烟弥漫能见距离小于3米时,不熟悉地理情况的人,要找到安全出口是相当困难的;而且由于受浓烟包围,人们易惊惶失措,造成疏散困难。
2.一氧化碳含量升高,影响自救
当地下建筑物内一氧化碳的含量达到0.5%,火灾温度超过43.3℃,或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4~18%时,都可使人致命。即使当时不死亡,也可能会呕吐或晕倒,严重影响其自救。
3.温度上升快
地下建筑着火时,温度高达800℃以上,直接危及在场人员的生命安全。
4.没有天然采光
地下建筑没有窗户,特别是电源中断条件下,疏散难度大。只能依赖人工照明,而人工照明,因被浓烟遮挡,人在漆黑的通道里,内心产生恐惧,会引起混乱,
5.出口少,通道狭窄,人员疏散显然比地上建筑要困难得多。
(三)扑救难度大
1.地下建筑一般结构复杂,地下情况难于摸清,指挥困难,扑救难于迅速展开。
2.没有光线照明,灭火消防队员行动不便,难于发挥战斗力,而且容易迷失方向。
3.浓烟中必须有呼吸保护装备,否则便无法进入地下建筑。而我国一些消防队中没有配备足够的呼吸保护器。
4.出口少,进攻路线少。消防员进入与向外疏散人员和抢救伤员、物资的方向冲突,即不利于疏散,也不利于灭火进攻。
5.不便大量用水。地下建筑一般排水功能差,因此不便大量用水,其它CO、1211、1301、干粉等灭火剂,因会出现有害气体不便采用,而理想的灭火剂很难找到。
6.在地下建筑中因无通信保障,使消防通信设备无法发挥作用。
7.烟雾热气流易造成人员伤亡。特别是射水遇火产生的高热蒸气(可达7313以上),以一定的压力扑向灭火人员,增加了灭火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