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业安全检查是消除事故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安全检查是由若干环节构成的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的系统,如果在安全检查过程中,忽略了这些具体环节,便会导致系统的残缺,削弱安全检查的功效。根据多年实践,笔者认为,企业安全检查须“六忌”。
一忌事先打招呼。安全检查工作应坚持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普遍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对安全检查的时间安排、被检查单位的确定、安全检查内容等,应由安全检查的组织部门随机安排,切忌将相关信息提前向基层透露,以避免基层在迎接检查中突击应付,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检查便失去其本来意义。
二忌“拉郎配”。 安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基层单位安全工作宣传教育是否正常,职工安全意识是否增强,安全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落实,安全经费是否投入到位,安全生产法规执行是否坚决,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合理,安全隐患是否得到有效整改等。因此,安全检查组成员必须由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等内行人员组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判断安全隐患,科学地提出整改措施。切忌“滥竽充数”,随意抽调非专业人员,从事企业安全检查工作。
三忌走马观花。安全检查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的工作,必须认真负责,不可粗枝大叶;必须面面俱到,不可马虎了事;必须不讲情面,不可摆花架子。如若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般地检查,不仅掩盖了问题真相,使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而且降低了检查组自身威信,带来不良影响。
四忌查而不改。检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整改,消除安全隐患。检查只是手段,整改才是目的。只查不改,查便是无用功,失去了意义。若要避免查而不改,必须坚持“五落实”, 即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落实整改时间,落实按期复查。
五忌只查台账。安全检查时,应多深入生产一线、作业现场、偏远班组,特别注重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施工现场及岗位的检查,不被台账资料等粉饰安全的表象所迷惑。通过提问、测试、实际操作等形式,检查职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技能等方面实际状况,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导基层安全管理,达到安全生产目的。
六忌查而无案。安全检查结束后,应将整个检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一些企业对此多有不解。其实,这种做法除了对检查活动留下真实记录外,更大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历次检查资料的总结、分析、辨识,从中找出产生事故隐患的部位、人员、设备、时间等相关信息及其规律,为安全管理提供针对性的预防依据,以便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