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包括人的认知过程、心理态度、意志程度、行为素养。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直接以人为宣传对象,研究交通安全宣传中人的心理特征,对改进宣传方法提升宣传效果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本文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实践,探讨当前交通安全宣传中亟需注意的两个问题。
??? 一、交通安全宣传要注重培养受众文明交通意识
??? 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有整体性、主动性、实践性、 道德性等属性,包括认知程度、意志行为等因素。交通安全意识即是包括对有关交通安全知识的认识,对交通规则的评价和遵守交通规则的意志,与道德、政治相联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显然,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是要培养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遵守法规的意志力),这是交通安全宣传的最高目的。
??? 在现实的交通安全宣传中,向群众灌输有关交通安全知识非常重要,是扫除“交通法盲”(指对交通法规一窍不通的人)的必要手段,但这只是培养交通安全意识最基本的要求。事实上,交通法规认知度的高低,与是否自觉遵守交通法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山东某交警部门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不知法,不懂法,固然容易造成交通违法及交通肇事,但是,从发生的大量交通事故案例看,因对交通法规的无知而违犯交通法规的实际上很少(约占10%-14%),就是除驾驶员之外,还是知法(包括知之不多者在内)违法的占多数。由此可见,灌输交通安全知识和法规,让人“知法”,仅是交通安全宣传中较低的层次。交通安全宣传的更高层次,应该是提高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自我调控能力,树立正确的交通规范的和培养文明交通行为素养。简而言之,自我调节能力强的,交通行为文明素养高的,就不会跟从别人冲红灯。因此,宣传活动中,交通安全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并且,对相对较高层次的受众(宣传对象,即接受教育的群众),交通道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甚至比交通安全知识和法规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应该要想方设法,使得交通安全规则深入地影响群众的认识,努力转变群众对交通规则的态度,从更深的层面上影响群众的行为调节功能,从而真正地达到提高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的目的。
??? 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个人意识的养成事实上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转换,需要时间的积累。因此,深层地影响人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交通安全意识,这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宣传教育。比如,将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编入学生全日制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交通安全教育自小抓起,这样才有可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
??? 二、交通安全宣传要运用心理学提升宣传效果
??? 心理学中,将人、物、观念及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环境分为物质环境(感性世界)、信息环境(拷贝世界)和心理环境(心理世界),人感知外界事物有一个接受信息(视觉刺激)、分析信息到心理反应的过程;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在心理上会产生悲痛、不安、恐慌、紧张或舒坦、兴奋、激动等情绪情感反应。在交通安全宣传中,就是要考虑在认识外部所感觉事物的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情绪情感反应,外部感觉又如何转化为内在的意识,然后这种意识如何反作用于行为,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宣传方法和内容(物质环境或外界事物)是否能让人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反应,并且这种反应产生何种效应(内部感觉,即对外部感觉事物属性的认识),即产生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这是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选择何种方法和内容时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
??? 结合实践和有关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的理论,选择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应该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的宣传原则。实践中具体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 一是注重新颖吸引受众。灌输式教育是交通宣传的惯用模式,尤其是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交通上,民警大多是照本宣科,简单的解释一下条文,知识相对单一,这种宣传只能算是“宣读”,对特定(有需求)的成人群体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这样的宣讲效果非常微小。“按需求接受知识”,“快餐文化”,这是当今快节奏运转社会中人们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但对于新奇的事物,任何人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好奇欲望,所以,形式、手段的创新和内容的新颖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宣传效果的优劣,这就是所谓的“形式决定成败”。形式创新就是要变换方式、变换色彩、变换手段,目的是吸引受众的目光,调动受众的情绪。意单一知识的宣传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受众交通安全意识,最多只是提高了对有关知识的认知,而提高认知与提高意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培养交通安全意识,就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包括安全常识教育、案例教育、交通道德教育、驾驶员职业道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政治思想教育,要与人文观念结合、地方习俗结合、人群需求结合。总之,就是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保持宣传的新鲜感,不断吸引住群众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