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风险控制
电力生产的安全管理,可归纳为生产过程中对人、设备、环境风险因素的评估、消除和控制的综合管理。因此,电力生产企业在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应用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会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促进安全生产良性循环。
2 风险控制方法
电力安全生产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风险的消除和控制,实践中通常采取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2.1 消除法
这是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源的首选方法,也是最彻底的方法。生产现场有相当多的危险源,如孔、洞、井、地沟盖板和栏杆缺口、导线绝缘破损、压力容器泄漏、旋转机械的异常运行,温度、压力、流量等监视参数的超标等,都是可以消除的,对此类危险源一经发现,应立即消除。但在电力生产中,有部分的危险源是无法消除的,这一方法存在局限性。
2.2 代替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低风险、低故障率的装备代替高风险装备。电力生产企业从安全和效益的目的出发,对现有设备不断进行更新改造或采用先进的技术产品,已成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将少油开关进行无油化改造为真空开关或SF6开关,将手动调节改造为全自动控制系统等,这些均可增强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减轻运行人员操作的风险和劳动强度。又如在检修工作中,用新型清洗剂代替汽油清洗轴承等零部件,有效防止了现场使用易燃易爆物品引发的各类火灾事故。
2.3 隔离法
对危险源进行隔离,是电力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针对客观存在的危险源,利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隔离和控制,确保危险源在指定区域或范围内处于可控在控状态。电力设备进行检修作业时,将检修设备按“工作票制度”要求从正常运行的生产系统中隔离出来,这是将隔离法应用于日常生产维护工作中的实例。如:拉开刀闸,利用明显的断开点把检修设备和运行设备隔离;关闭阀门并在法兰处加上堵板,把检修的系统和运行中的系统隔离;在带电设备与检修现场之间,设置安全网或安全围栏,将作业环境和运行设备隔离;把乙炔、氢气、氧气、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在距生产地点50 m以外的危险品仓库,使危险品与生产现场隔离。
2.4 工程方法
用改进设计、改造系统等工程方法减轻风险程度。在生产实践中,通常会发现一些系统、设备、环境等在设计、安装时已存在不安全或不合理的因素,可能导致或诱发工作人员发生事故,或容易使工作人员产生疲劳甚至危害身体健康。如:设备选型不恰当;引进设备未考虑现场实际因素;老旧机组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大部分采用手动方式,机组整体安全性能差,运行人员监视和调整的工作强度大,风险也较大。如将控制系统进行数字式电液控制系统(DEH)和分散控制系统(DCS)改造后,对提高机组整体安全水平和设备运行可靠性,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安全事件,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5 个人防护
用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防坠器、绝缘工具、耳塞等各类劳动保护用品,来实现对工作人员人身、健康的保护。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选择个人防护装备是减少和预防不安全事件发生和防止工作人员健康受到损害所必须采取的重要手段,也是贴身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手段。针对特定工作环境所存在的可能风险,电力生产企业为工作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进入生产现场要配戴安全帽,在2.5 m高度以上作业要配戴安全带,带电作业要配备屏蔽服,装拆接地线要配备绝缘棒和绝缘手套,噪声达到85 dB及以上的劳动场所要配戴耳塞,粉尘超标的场所要配戴口罩等。
2.6 行政方法
用行政监督、专业培训、人力调配、工作制度等行政手段,来推动和加强安全管理,降低和避让风险。行政管理的方法涉及到电力企业的内部机制,主要是针对人这一重要生产要素进行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合理分配电力企业内的人力资源,并通过培训、监督和考核等手段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约束员工的不规范行为,是解决人的不安全因素的根本方法。在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围绕“安全生产责任制”这个中心主题,除对事故责任者进行经济处罚外,还对构成重大及以上事故的主要责任人进行行政责任追究,不失为落实安全责任的一项重要措施。
3 风险控制原则
在电力生产工作中,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强化、规范安全管理,努力消除和控制风险的同时,作为一个企业,还要考虑资金投入、成本回收、新技术成熟程度、可行性分析、企业效益等因素。因此,综合运用风险控制的方法来加强安全管理,还要遵循“合理、切实、可行、最低”的原则。
3.1 合理原则
即有法律和理论根据,尊重科学原理、规章制度、行业规程等。以备用设备为例,为每一个电力设备、元件配备一个备品是风险最低且最安全的做法,然而,由于一些设备的故障率极低却造成了资金的极大浪费,显然,这是不合理的。生产实践中往往仅为故障率高或一旦故障危害极大的设备考虑备品或冗余。如电厂的给煤机、磨煤机及其制粉系统;给水泵、润滑油泵、冷却水泵;使用SF6开关的220 kV出线在6回及以上时,才考虑采用专用旁路开关的旁路母线等。
3.2 切实原则
即与现场环境条件相一致,从实际出发,始终使安全管理工作符合现实条件的要求。电力生产企业日夜为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而触电却又是造成电力企业人身伤亡事故最频发的原因。社会不可能为减少触电伤亡事故而限制电力生产。相反,电力生产企业为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在安全管理上制订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如工作前先停电、验电、建设接地线、装设围栏、悬挂标示牌、执行工作票制度等。
3.3 可行原则
即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对高危工作的风险控制,防范措施除了切实合理,还要可行。如高处作业必须搭设脚手架是合理的,但在杆塔上工作时,搭设脚手架是不可行的。在高处作业必须戴安全帽、安全带、使用防坠器,转移位置时不能失去后背带的保护,这是防止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
3.4 最低原则
即以发生的综合费用最低为原则。例如,围绕发电机与变压器之间是否应装设开关问题上,从安全角度考虑是合理的,但发电机出口要用大容量断路器,价格昂贵,投资增加。经国内多年运行实践和技术经济比较,目前明确容量为200~300 MW机组的发电机与双绕组变压器为单元连接时,发电机与变压器之间不应装设断路器,也不应装设隔离开关。
4 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
风险控制仅仅是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中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消除和控制危险源,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方法。因此,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消除和控制,将大大改善劳动作业环境,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
最近广东某电厂邀请国电公司的安全专家、技术专家对发电机、主变压器、汽轮机、锅炉以及热控装置等5个重要设备和装置进行了风险评估。专家查阅了全厂发电机组自投入运行以来的所有记录,对历年的试验报告进行了分析,结合在现场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的实地考查,共提出目前设备存在的缺陷、隐患、不安全因素等共57个重点问题。仅发电机专业就涉及到定子绕组端部及引出线振动、漏氢、机内氢气的内漏、机内进油、绝缘试验、定子绕组测温、内冷水质标准、定子接地保护、转子护环材质以及贯彻执行《发电机运行规程》等10个问题。说明这些主要设备在运行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电厂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逐步进行整改,有针对性地进行消缺,电厂的事故隐患得到了有效控制,设备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个对人、设备、环境风险因素的评估、消除和控制过程,无疑将大大地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