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电力局,浙江 嘉兴 314001)
嘉兴电网建设及改造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工作发展较快,到2002年11月,网内所有110 kV及以下变电站、3座220 kV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其它5座220 kV变电站也正在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毋庸置疑,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设备质量的改进及科技水平的发展。但任何新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与实际情况相冲突的地方,需要在改进中不断完善。笔者长期工作在调度运行的第一线,对无人值班模式在运行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提些看法。
1 调度员角色错位
在部分单位,规定单一的操作,例如拉、合开关,由调度员在调度端计算机上直接遥控操作。笔者认为,这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众所周知,调度是电网运行的一个重要指挥部门,负责领导电网内发、输、变、配电设备的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其工作重点是保证电网的安全、经济、稳定、可靠运行。故其思维、培训等等都是从如何行使指挥权,如何保证安全调度出发的,调度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资料等也是围绕调度工作的特点制定的。一个人的精力、专业总有一定的限制,一人行二事势必要引起差错。一旦有差错,那结果就是事故,没有重来的机会。笔者认为,调度员与操作人员要严格分开,调度员不得行使操作人员的角色。
2 发令模式不统一
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发令模式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
(1) 预令到集控站,正令到操作现场,即调度员可以与现场人员联系,如图1所示。
(2) 预令、正令全部到集控站,即调度员只与集控站人员联系,如图2所示。
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争论较大,在实际运行中也是并存的局面。但从调度员的观点来看,第一种操作模式更有利于安全。从上面的图示来分析,首先,第一种模式不改变原有的联系方式,有利于调度员与操作人员的适应。而第二种模式,在给集控站值长的命令中,必须指明操作地点,即要采用三重命名。在操作量大,特别是某线路两端均属集控站管辖的情况下,很容易混淆操作地点。其次,第二种模式,增加了一道转发令过程,易引起误传,且集控站值长对系统不知晓,无法辨别命令的正确性。第三,在遇到异常、事故等情况时,汇报、处理均要经过集控站转接,影响了处理速度。
图1 无人值班变电站发令模式之一 (略)
图2 无人值班变电站发令模式之二
但第一种模式存在的缺点是集控站值长无法掌握所辖变电站的设备变动及健康状况。笔者认为,只要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操作现场与集控站的联系一道工作,就能解决,如图3所示。
图3 建议采用的发令模式
3 运行方式无法及时核对
与现场核对设备运行方式,是保证安全调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由于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调度员往往遇到无法及时核对的情况,特别是二次设备,因为集控站人员对设备运行方式也是凭记忆。派操作人员赶现场的话,失去了时效性,且浪费人力、物力。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解决:一是集控中心、调度台建立无人值班站设备(包括二次)运行方式明细表,每次操作完毕都要及时更改,且把更改明细表一项任务填入操作票,跟操作任务一样对待。集控站的明细表可由操作人员在远方修改,也可接到操作人员方式汇报后自己修改。这样,调度员需要核对设备状态时,就可将自己掌握的设备运行状态明细表与集控中心核对;二是增加监视设备,能保证集控站人员在远方可靠地看到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
4 操作及事故处理速度受影响
由于考虑到效益,操作人员配备一般较少,如果遇到大型操作,就出现一套操作班子来回跑的局面,而且由于赶操作进度,操作人员很容易在匆忙中引起误操作。调度员由于考虑到操作速度及操作人员的路线,往往也要跳项操作,这对安全是一个重大威胁。如果发生事故,由于操作人员无法及时赶到现场,往往会影响到处理速度,无法尽快恢复对停电用户的供电。
因此, 笔者认为,目前操作人员的配备力量可适当加强,而不应过快地精简。系统有大型操作时,可组织几个操作班,以加快操作速度,保证检修工作的按时进行。但遇到恶劣气候或者有重要保供电任务时,重要变电站及接线薄弱变电站应进行临时值班,以确保事故时的及时处理。
5 运行人员得不到及时培训
科技的发展,对运行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无人值班站已全面推广,但对运行人员的培训明显滞后。再加上设备,特别是二次设备在选型上的严重不统一,更增加了运行人员工作的压力。造成的局面就是不管什么信号、异常变电运行人员不加分析就汇报调度员,而调度员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也只能不加分析地汇报专业人员。由于自身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运行人员潜力的发挥。所以,笔者认为在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运行人员的培训,但培训的侧重点可不同。另外,物资等部门应根据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总结出几种优先选用的设备,并尽量做到在设备选用上的统一,以减轻运行人员的压力,保证运行安全。
以上几点, 是笔者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而总结的,只要我们正视无人值班运行出现的各种问题, 积极改进,就一定能使这一运行模式既满足提高企业效益的要求,又能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适应社会对用电可靠性要求日益增高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