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通过运用有限元仿真、理论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某1/5晶体罩系列继电器的代表品种进行设计改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该系列继电器的振动一致性问题,提高了该系列继电器的振动可靠性,提高了投入产出率。
A产品是我厂1/5晶体罩系列产品的代表品种,属旋转式结构,是该系列产品中技术条件最高的产品,其中正弦振动为3000Hz、30g,随机振动指标达0.4g2/Hz,技术指标MIL-R-39016/13规定,经统计2011至2012年振动不合格率达10.3%;该项目已严重影响系列产品的总体振动性能,因此,有必要对该产品振动性能开展提升工作。
攻关内容及研究过程
2.1.问题定位
2.1.1.失效产品摸底试验
根据工艺攻关实施方案,前期我们针对3个批次共63只振动失效产品进行摸底试验和失效分析。试验情况如下:63只失效产品在现有4台振动设备上均进行正弦振动。通过对记录编号分析,4台设备上失效的产品均不完全相同;所有产品正弦、随机振动均在4台设备上试验结束后,仍然有30只产品始终未在任何一台设备上出现失效,即该30只产品故障始终未复现。进一步分析正弦振动失效样品,样品失效频率主要分布在两个频段,即120Hz~1000Hz的低频段和2700Hz~3000Hz的高频段。产品失效主要为非激励状态下静合抖断。
2.1.2.有限元仿真分析
通过对动簧片部分进行共振频率仿真分析,得出动簧片部分共振点,与实际失效高频段相符。
首先是对簧片部分即将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所做的前处理工作,即网络划分(之前已完成材料分配、几何约束设定等工作),在完成共振频率仿真工作之前,现简单说明一下共振频率仿真的意义:簧片部分(柔性体)在振动过程中随外界频率一同振动的过程中,当柔性体与外界振动频率一致时(即发生共振),其振动幅度为最大值,此时,簧片部分的位移也为最大值,但高阶共振频率的振幅要小于低阶,故只有低阶(5阶以下)共振频率才有分析的意义。与试验中出现的失效频段(120Hz~1000Hz和2700Hz~3000Hz)基本相符,说明模型的建立与实际簧片状态一致,模型可用。至此,簧片部分仿真的虚拟环境建立完成,为下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2.2.设计改进
由上述仿真分析可见,产品振动淘汰情况均可通过提高共振点实现,提高产品抗振性能,我们主要由设计方面进行改进。
2.2.1.设计改进理论分析
JRC-200MA产品接触部分设计为悬臂梁结构,一端固定,另一端受推杆作用力。
由产品的失效分析情况可见,产品针对失效的情况多产生在非激励状态,在产品接触部分设计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产品的失效与衔铁的抖动有关,在产品的机械参数调整中,增加推杆部分的自由行程,是有效克服衔铁抖动导致产品振动时效的途径之一。
2.2.2.仿真分析
利用上述原理,我们在有限元软件的辅助下建立模型并进行仿真,目的是为了以改进簧片的宽度和长度为方向,确定具体改进簧片的尺寸,使得共振点尽可能的提高,以使其不再在产品要求的振动频率范围内失效,改进后的簧片尺寸为宽度由1.2mm改为0.9mm,长度由5.5mm改为5.3mm。
2.2.3.方案实施
通过设计理论分析和仿真中的振动频率分析,我们确定设计改进方案:
2.2.3.1.对产品振动性能关联程度较大的动簧片进行设计改进,动簧片宽度由1.2mm改为0.9mm,长度由5.5mm改为5.3mm。
2.2.3.2.在簧片发生了改变后,我们对电磁部分的推杆也做了改进的尝试,推杆部分的玻璃球直径由SR0.5±0.05mm改为了SR0.4±0.05mm,使得衔铁在达到原动合反力和超程的情况下,衔铁的自由行程增加至0.1mm。
2.2.4.验证成果
投料验证的产品在进行振动筛选过程中,该批产品交筛89只,振动合格率100%,在此之后,我们抽取了本批入库产品进行了例行试验,其中包括额定电流在内的试验项目均合格;之后我们抽取本批40产品进行了不同振动台、长时间的振动试验,结果有无产品失效。
通过试验摸底,我们首先将失效继电器的失效模式和失效频段进行了量化地复现,之后再运用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出产品理论共振点,结合试验的失效频段修正仿真模型;再利用振动经验公式确定产品设计改进方向,并运用修正后的模型最优化设计改进的具体参数,从而形成最优化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批量验证,证明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使得该型号继电器的代表系列产品总体振动可靠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