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室工作人员长期与病患或具有生物危害的物质接触,是疾病高危感染人群,而且危害其健康的因素日益增多。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防止各损伤因素侵害检验人员,并保护操作者的同事、家人以及实验室的后勤和服务人员的安全。
??? 1 危险因素
??? 1.1 感染性损伤
??? 1.1.1 机械性损伤 常见于被污染的针尖刺伤,被刀片或碎玻璃片割伤。据报道,因针刺伤而感染HIV至少需要0.1ml血液,其感染比率为0.3%。乙型肝炎病毒(HBV)则较艾滋病病毒(HIV)的致病性强,针刺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为1/5。而被HCV污染的锐器损伤,感染比率为1.8%。另外针刺伤还可以传播一些其他疾病如梅毒、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
??? 1.1.2 生物性损伤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据文献报道,眼、鼻、口腔、皮肤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1%。
??? 1.1.2.1 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 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
??? 1.1.2.2 摄入病原体 在实验室吃东西、饮水和抽烟,将手指放入口腔、鼻腔,以及在细菌接种时说话,可使液体溅入口中。
??? 1.1.2.3 由皮下或黏膜透入 见于含病原的液体溢出或溅洒在皮肤或黏膜上,皮肤或黏膜接触污染的表面或污染物,以及通过由手到脸的动作造成传播(如戴眼镜等) 。也可通过皮肤上的损伤,直接引发感染。
??? 1.2 化学性损伤 众所周知,实验室所用的多种消毒剂和化学试剂都含有毒性物质。它们对皮肤黏膜、呼吸道、眼睛、内脏器官等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 1.2.1 有腐蚀性或有挥发性的化学试剂 如各种酸、碱试剂以及含氯制剂等。此类试剂易损害皮肤或呼吸道黏膜,减弱其抵御疾病的能力,甚至造成严重的深层组织损伤。如:回收物品器械的浸泡,工作间桌面及地面的擦洗,都要应用84消毒液、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等消毒剂,检验人员长期与之接触,对人的皮肤、黏膜、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甲醛对人体毒性非常大,其浓度达到20mg/m*3,接触者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持续性头痛、心悸、失眠。
??? 1.2.2 有毒性的化学试剂 二甲苯、甲醛、苯酚以及氰化物等。甲醛和苯酚会刺激黏膜易引起呼吸道症状、急性大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二甲苯属于低毒类物质,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刺激皮肤,可引起皮炎。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二甲苯时,会出现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等症状,严重者有躁动、抽搐或昏迷,并伴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若二甲苯不慎溅入眼中,可引起结膜炎及角膜损伤。氰化物有剧毒,虽然试剂中含量低,但若遇酸会产生剧毒的氰氢酸气体。
??? 1.2.3 放射免疫或荧光免疫试剂中常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此类物质对眼部神经或细胞有损害,长期接触会引发局部炎症,甚至白内障。试剂中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性器官、性细胞有损伤,会引起男性不育或胎儿畸形。
??? 1.3 物理性损伤 随着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操作系统等)的应用提高了实验室的诊断效率,但由此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检验人员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放射病、致癌、致畸等。长时间观看显微镜或操作计算机,会引起视力减退、眼炎以及颈椎病。许多检验人员都有颈、腰、背部疼痛,双眼瘙痒、疼痛、视力减退,头晕的症状。在消毒灭菌工作中,消毒因子(紫外线、臭氧等)大多是对人体有害的。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高浓度臭氧吸入后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长时间一种坐姿操作或使用加样器,易患肩关节或指关节炎症。由于搬运重物、仪器等,会引起检验人员脊柱、关节伤、腰肌劳损等症。而许多检验人员,因怕麻烦在洗手之后不擦手,增加了患风湿或关节炎的可能性;更有甚者在隔离衣上擦手,极不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