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人类来说,未来50年,解决替代能源无疑是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今后的世界格局,谁最先彻底解决新能源问题,谁将主宰世界。
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刚刚在意大利召开的世界能源大会传出消息,全球的石油资源仅仅够人类再开采41年,天然气也仅够开采60年。作为目前人类最重要能源的石油,全球性枯竭之日已经日益临近。
另一种重要能源煤炭,情况虽然好些,但总体也是采一天少一天,早晚会有枯竭的那一刻。
而让人类既爱又怕的核能,由于也必须依赖不可再生的核矿资源,本质上也无法避免最终枯竭的命运。
这种严峻局面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支撑人类过去几百年发展的动力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因此人类发展速度越快,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也就越快,离深度的、不可逆转的“能源枯竭危机”就越近。因此,如果人类不想退回到农耕时代,接替能源就必须找到,这无疑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课题。
或许是根本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钥匙
一种观点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一种能源用的差不多了,人类必然会找到更新更好的能源。比如,人类最早烧柴,当人口增长以后,人们发现烧柴的速度远快于树木生长的速度,树木已经经不起人烧了,人类便发现了更经烧的煤;而煤炭采的差不多了,人类又发现了效率更高的石油以及核能。所以,煤炭、石油或者核材料用光了,人类总能找到更好的替代能源。
这种乐观的观点已经持续了上百年。但是,随着石油资源枯竭的日益临近,人们发现,虽然思路很多,但似乎仍然没有一种方案是成熟的,可以今后完全替代石油甚至煤炭资源。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怀着巨大的热情关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似乎让人类看到了一丝未来动力的曙光。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真正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和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比,最大的好处是不会越用越少,而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目前,被广泛关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等。
从全球范围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利用最为广泛,前景也最为亮丽。
以风能为例,全球的风能资源约为2.74×108万千瓦,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多倍。2006年,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逾7400万千瓦,已经能够提供世界上1%电能。我国的风能资源非常丰富,陆地和海上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总量超过10亿千瓦,在全球排第一位。这个数字接近我国目前总装机容量的两倍。
可再生能源不仅蕴藏量广阔,而且它的最大特点是可循环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也最小。比如生物质能,由于其巨大的循环利用优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备受推崇,截至2005年,全球生物质发电装机已达44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500亿千瓦时,这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可替代8000万吨标准煤。生物质发电发展最好的是芬兰,由于芬兰本国没有化石燃料资源,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就成为必然选择。目前生物质发电量占芬兰全国发电量的11%,比例居世界第一位。还有丹麦,国土面积只有山东省的1/4,但已建设15家大型生物质直燃发电厂,年消耗农林剩余物约150万吨,可提供丹麦全国5%的电力供应。另外,还有100多个以农林剩余物为燃料的生物质供热锅炉。在芬兰、丹麦这些国家,每到秋后困扰我们的、只能一烧了之带来空气污染的秸秆,那可是宝贵的资源,断然舍不得付之一炬。
迫切需要突破几大关键瓶颈
我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自去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当年年底,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就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8%,同比上升了0.5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总量已经达到2000兆瓦,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300万千瓦左右,列世界第六位。生物质发电也已经起步,装机总量已突破了200万千瓦。而且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和地方投资的生物质发电项目超过70个,在建项目30个左右。由此可见,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兴未艾,势头很好。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可再生能源在国内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尚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长足发展,可谓任重道远,且有待突破诸多瓶颈。
首先,由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新兴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因此无论太阳能还是风能、生物质能的利用,核心技术以及核心设备制造都是我们的短项,都不得不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比如风能,虽然我国风能储量世界第一,但是风力发电的核心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再如太阳能发电,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企业的自主研发实力也普遍不强,虽然生产规模庞大,在全球数一数二,但主要的半导体原材料和设备均依靠进口。
核心技术以及核心设备对外依存度过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并直接拉升了成本。因此,可再生能源开发,如果短期内在核心技术以及主要装备上无法突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很难实现。
其次,作为新兴产业,可再生能源开发特别是市场推广和利用,不可能完全靠市场机制自身实现,一定的政策扶植是必须的,否则很难大面积推开,只能成为“试点”,甚至“标本”存在。比如,太阳能光伏发电,虽然自身的成本一直在下降,已经由最初的每千瓦时5美元下降到0.5美元左右,但其成本仍远远高于常规电力,这导致一些项目变成仅仅为了环保的“花瓶工程”。
此外,还有些电厂,虽然电价有优势,但因为无法上网销售,造成“卖电难”。比如内蒙古是我国利用风力发电最早、规模最大的省区之一。虽然风力资源得天独厚,设备年有效利用达到2400小时左右,每千瓦时电成本也比华东、南方一些电网的火电成本低,但是,由于受电力市场分割的制约,连“绿色能源送北京”都尚未实现,只能在蒙西电网内销售。
所以,对于可再生能源这样的新生事物,要让它茁壮成长,就必须出台系统的扶植政策,比如在电力上网、电价制定、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只有方方面面共同使劲,可再生能源这把火才能真正呈现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