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作业的安全预知与危险控制技术
任何作业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据我矿对全矿一线岗位测算:在正常情况下(不包括违章),危险指数(R)一般在11~69之间(属一般危险程度);进行抢险救灾、处理冒顶等作业,则危险指数(R)可达103以上(属很危险范围)。
因此,现阶段要使每一种作业都做到绝对安全是难以做到的(特别是井下作业)。但是,班组人员在作业前如何发现危险,如何控制危险,避免事故,则通过适当的方法,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根据班组作业时间紧、流动大,有些人员工作图省事、怕麻烦、好逞能等特点,对近十年事故进行了分析。于1994年提出并推广了危险预知控制三步法。即:佄O兆刺侗穑?事故模式预测;?应急对策措施。通过两年多的教育培训和推广应用,我矿的伤亡率,特别是井下作业工伤亡率逐年下降;见表1。现介绍如下:
表1
见下表
1 危险状态识别
控制危险的关键在于识别危险。班组人员应在“确认”上下功夫。从我矿约十年(1985~1996年)的伤亡事故来分析,大致呈下列状态(见表2)。
表2
见下表
从表2可知,作业前发现不了危险和对危险认识不足而发生事故的占79%。由此可见辨识危险状态是安全预知的核心。所以,作业前,操作人员必须从下列五方面对本岗位进行详细分析:
(1) 识别危险物质。指辨识作业区域内具有一定量以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性质的原料、燃料、材料。如:氰化物、汽油、炸药、强酸、强碱、粉尘,各种废弃物等等。
(2) 识别危险能量。指辨识具有高热能、高势能、高动能的物体,特别是高于36V的裸露带电体,如电能、高温水汽、炉渣、机械旋转部分,爆破的飞石等等。
(3) 识别危险环境。指经常变动,不易适应的作业场所;难以忍受的高温、低温,高湿以及大风、暴雨、雷电等恶劣气候。
(4) 识别危险人员。如新入厂和娇生惯养的人员,有严重生理缺陷的人员,患病和情绪低落的人员,婚、丧与长休刚上班的人员,吸毒及酒精中毒的人员等等。
(5) 识别危险转化。指物体随着状态(条件)的变化,由不具有危险而转化为有危险。如:从低处携往高处的工具(具有势能);高处作业时低于36V的带电体(触及后引起附落)等等。
2 事故模式预测(预知)
查明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后,班组成员还须弄清楚:
(1) 危险在什么条件下才会转化成事故?
(2) 事故可能波及的范围,严重程度如何?
3 应急对策措施
控制危险,消除事故的重点在于防范,班组全体人员必须重视防范措施:
(1) 针对查出的危险进行隐患整改,并从个体、物质、器材方面做好防范准备。
(2) 必要时应拟定紧急避让方法,或上报解决。禁止凑合蛮干。
总之,作业岗位的安全程度不完全在于它固有危险的大小,而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业人员对危险的控制能力和防范水平。这里既要控制已挂牌的危险源,更要控制未挂牌的危险状态。所以,一线班组必须掌握“快三步”法,以提高“我会安全”的技能。